【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是为保障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防范和化解网络安全风险而制定的重要法规。该条例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定义、保护责任主体、安全保护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机制等内容,旨在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安全防护体系。
以下是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核心要点:
项目 | 内容摘要 |
法律依据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适用范围 | 涉及能源、金融、通信、交通、水利、公共服务等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业和领域。 |
定义与范围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系统。 |
责任主体 | 运营者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第一责任人,需依法履行安全保护义务。 |
保护要求 | 包括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技术防护措施、加强人员培训等。 |
监管机制 |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运营者落实安全责任。 |
应急响应 | 要求运营者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
法律责任 | 对未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责,情节严重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
通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负责、社会协同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这一条例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安全防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