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说法源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原意是形容一个人经过多次呼唤才缓缓现身,带有羞涩、犹豫或谨慎的意味。如今,这一表达被广泛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在多方期待和催促下终于出现的情景。
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剧情,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句话都常常用来强调一种“迟来的出现”或“刻意的隐藏”。它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社会中常见的等待与期待的情绪。
以下是对“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一表达的多角度分析与总结: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原句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含义 | 形容经过多次呼唤后才现身,常带有犹豫、羞涩或谨慎的情绪 |
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影视情节、现实生活中对人物或事件的描述 |
情感色彩 | 略带含蓄、细腻、略带戏剧性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描述公众人物、新闻事件、艺术作品等在多方期待下终于亮相 |
相关比喻 | 如“久等未至”、“迟迟不现”、“终露真容”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等待”与“显现”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
结语:
“千呼万唤始出来”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事物、人物或事件的期待与关注。无论是在文学、影视,还是日常生活中,这句话都能引发共鸣,成为一种富有韵味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