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三类人员是哪些人】在脱贫攻坚战中,国家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体制定了精准的帮扶政策。其中,“扶贫三类人员”是政策实施中的重点对象。了解这三类人员的定义和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家扶贫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一、
“扶贫三类人员”通常指的是在农村地区因各种原因陷入贫困、需要政府重点扶持的三类特殊群体。这些人员主要包括:
1. 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最常见的一类,指经过严格识别程序确定的低收入家庭,主要依靠政策扶持脱贫。
2. 低保户:即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属于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主要为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 特困人员:包括孤儿、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等,他们缺乏基本生活来源,需由政府提供长期兜底保障。
这三类人员虽然在致贫原因、生活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属于国家扶贫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不同的帮扶措施实现稳定脱贫。
二、表格展示
类别 | 定义说明 | 主要特点 | 政策支持方式 |
建档立卡贫困户 | 经过精准识别,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的贫困家庭 | 收入低于贫困线,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 | 易地搬迁、产业扶持、教育医疗救助等 |
低保户 |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主要为无劳动能力或无稳定收入的群体 | 生活困难,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 | 按月发放生活补助,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
特困人员 | 包括孤儿、重度残疾人、失能老人等,无劳动能力且无亲属赡养 | 生活无法自理,缺乏基本生存条件 | 兜底保障、集中供养、临时救助等 |
三、结语
“扶贫三类人员”的识别和分类,体现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明确各类人员的帮扶责任和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扶贫效率,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