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意思和来源是什么】“触类旁通”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学习或理解事物时,能够通过掌握一个知识点,进而推及其他相关知识。它不仅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一、
“触类旁通”出自《周易·系辞上》,原意是“掌握了某一类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其他同类事物”,后来引申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个例子或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类似的情况,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工作等多个领域。它鼓励人们在学习中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善于思考、归纳和联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触类旁通 |
拼音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出处 | 《周易·系辞上》:“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曰:‘触类而长之,可谓多知矣。’” |
原意 | 掌握某一类事物的规律,可以推知其他同类事物。 |
现代含义 | 通过一个例子或知识点,推及其他相关情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使用场景 | 教育、学习、研究、工作中,强调逻辑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
近义词 |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而长 |
反义词 | 学而不思、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
用法 | 常作谓语、宾语,也可作定语 |
例句 | 他在学习数学时善于触类旁通,很快掌握了多种解题方法。 |
三、结语
“触类旁通”不仅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思维方式的一种推崇。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应局限于表面,而应深入思考、广泛联想,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掌握这一能力都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