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出处于哪里】“赤地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土地贫瘠、荒芜,或因战乱、灾害导致大片土地失去生机。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来源与含义。
一、成语“赤地千里”的基本含义
“赤地千里”字面意思是“红色的土地延绵千里”,但实际上并非指土地颜色为红,而是形容土地荒芜、寸草不生的状态。多用于描述自然灾害后的景象,如干旱、战争、饥荒等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成语“赤地千里”的出处
关于“赤地千里”的具体出处,目前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以下几种说法较为常见:
出处 | 来源 | 内容说明 |
《左传》 | 春秋时期 | 未直接出现“赤地千里”,但有类似描述荒灾的语句,如“民无食,野无草”。 |
《汉书·沟洫志》 | 西汉 | 有“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表述,可能是“赤地千里”最早的文献记载之一。 |
《后汉书·王符传》 | 东汉 | 提到“赤地千里,人相食”,进一步印证了该成语的使用背景。 |
《宋史·河渠志》 | 宋代 | 记载黄河泛滥后“赤地千里,民多流亡”,说明该成语在宋代已广泛使用。 |
现代文学作品 | 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多次使用此成语,用于描写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 |
三、成语“赤地千里”的演变与使用
1. 古代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文言文中,多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或战争带来的破坏。
2. 现代使用:在现代汉语中,“赤地千里”更多地用于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强调环境恶化或经济困境。
3. 文化意义:该成语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美感,也承载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四、总结
“赤地千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其出处虽难以明确界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汉书·沟洫志》,并在后世不断被引用和演变。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灾难的关注,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与思考。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赤地千里 |
基本含义 | 形容土地荒芜、资源匮乏,常用于自然灾害或战乱后的景象 |
最早出处 | 《汉书·沟洫志》(西汉) |
文化背景 | 反映古代对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新闻、评论等,表达对环境或社会状况的忧虑 |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应用,可结合《汉书》《后汉书》等典籍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