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惶诚恐名词解释】“诚惶诚恐”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非常谨慎、敬畏或不安的心理状态。它源自古代文言文中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权威、重大事件或责任时的谦卑与紧张情绪。
一、
“诚惶诚恐”原意是指内心非常惶恐、害怕,同时又充满敬畏之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面对某种压力或重要场合时,既感到不安,又不敢轻举妄动的态度。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可以带有自谦的意味,表示自己能力不足、担心做不好事情。
该词结构上,“诚”为实在、确实之意;“惶”为惊慌、恐惧;“恐”为害怕。合起来即“确实感到惊慌和害怕”。
二、表格形式解析
词语 | 读音 | 拼音 | 释义 | 出处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示例 |
诚惶诚恐 |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cheng huang cheng kong | 内心非常惶恐、害怕,同时又充满敬畏 | 《汉书·霍光传》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谦逊或紧张 | 惶恐不安、战战兢兢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 他面对领导时,显得诚惶诚恐。 |
三、使用场景说明
- 正式场合:如演讲、报告、公文等,表示对听众或上级的尊重。
- 自谦表达:如在工作中被表扬后,回应“我诚惶诚恐,还望多多指教”。
- 文学作品:常见于古文或历史小说中,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四、注意事项
- “诚惶诚恐”虽然常用于自谦,但在口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书面语。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
- 在现代网络语言中,有时也被戏谑使用,但应保持适度。
总之,“诚惶诚恐”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表达谦逊与敬畏的作用。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不同场合中更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