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有什么典故】“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成语出处
“胸有成竹”最早出现在苏轼的文章中,用来形容画家文同(字与可)在画竹子前,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因此下笔时才能得心应手,栩栩如生。苏轼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意在笔先”的艺术创作理念,也引申为做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二、典故内容
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竹。他常常在画竹之前,先在心中构思好整株竹子的姿态、形态和神韵。这种“未画先有竹”的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极具神韵,深受后人称赞。
有一次,苏轼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含义及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胸有成竹 |
拼音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出处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典故 | 文同画竹前,心中已有完整竹子的形象 |
含义 | 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对事情有十足把握 |
近义词 | 胸有丘壑、成竹在胸 |
反义词 | 手足无措、茫无头绪 |
四、延伸理解
“胸有成竹”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常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比如,在考试前复习充分,就叫“胸有成竹”;在谈判前做好充分准备,也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它强调的是“有备而来”,是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
五、总结
“胸有成竹”源于古代画家文同的故事,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艺术理念,也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任何挑战或任务时,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