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读书人勤奋学习的典故。它形容一个人非常爱读书,即使在空闲时间也常常手不离书,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的学习态度。
一、故事来源
“手不释卷”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其中记载了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事。吕蒙原本是武将,文化水平不高,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读了很多书籍,最终成为一位有文有武的将领。有一次,有人看到他正在专心读书,便说:“将军,您如今身居高位,为何还如此勤奋读书?”吕蒙回答道:“我手中不放下书卷,这就是‘手不释卷’。”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颂,用来形容一个人热爱学习、勤奋不懈的精神。
二、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手不释卷 | 指人读书认真,不轻易放下书本,比喻勤奋好学,珍惜时间。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引申意义 | 表现一种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称赞他人或自己在学习上的坚持与努力,也可用于自我激励。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信息更新迅速,知识不断积累,“手不释卷”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普通大众,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推动社会进步。
四、总结
“手不释卷”不仅是对古人勤奋学习的赞美,更是对现代人终身学习理念的鼓励。它提醒我们:知识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做到“手不释卷”,心不离书。
原创内容,避免AI生成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