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描述的是什么战役】“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故之一,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楚汉相争时期的一场关键战役——垓下之战。此战是刘邦与项羽之间决定天下归属的最后一战,最终以项羽兵败自刎而告终。
一、
“十面埋伏”原意是指在十个方向设下埋伏,形成包围之势,后来成为成语,用来形容被敌人重重包围、陷入绝境的处境。在历史中,这一典故源于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当时,韩信率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采用“十面埋伏”的战术,使项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兵败自刎。
此战不仅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奠定了汉朝建立的基础。因此,“十面埋伏”不仅是军事策略的体现,也是历史转折点的象征。
二、表格:十面埋伏相关背景信息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史记·项羽本纪》 |
出现战役 | 垓下之战(楚汉战争最后一战) |
时间 | 公元前202年 |
主要人物 | 项羽、刘邦、韩信、张良、彭越等 |
战役结果 | 项羽兵败自刎,刘邦胜利,建立汉朝 |
十面埋伏含义 | 四面八方设伏,形成全面包围 |
后世影响 | 成为成语,象征被包围、陷入绝境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略思想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十面埋伏”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缩影。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