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学问的深刻思考。在文言文中,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是常见的语言现象,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含义。
以下是对《游褒禅山记》中出现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总结与分析: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通常音同或音近,但意义不同。
通假字 | 原字 | 意义 | 出处 |
“盖” | “盍” | 何不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其” | “岂” | 难道 | “其孰能讥之乎?” |
> 说明:
> 在“盖余所至……”一句中,“盖”通“盍”,意为“何不”。而在“其孰能讥之乎”中,“其”通“岂”,表示反问语气。
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语,常见于文言文中。
古今异义词 | 古义 | 今义 | 出处 |
谬 | 错误 | 荒谬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谬”在此指错误) |
十一 | 十分之一 | 数字11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穷 | 尽、尽头 | 贫穷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穷”指深入) |
观 | 看、观察 | 景观、建筑物 | “古人之观于天地……” |
火 | 火把 | 火焰、火灾 | “火尚足以明也” |
神 | 神灵 | 精神、神秘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神”指神灵) |
> 说明:
>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古义,如“十一”在文中是“十分之一”的意思,而非数字11;“穷”在文中是“深入、到达尽头”的意思,而非“贫穷”。
三、总结
通过对《游褒禅山记》中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文言文中的这些语言现象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古人思想与表达方式的关键。
掌握这些词汇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文化素养。
附: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表格汇总
类型 | 字词 | 通假/古今异义 | 古义 / 原义 | 今义 | 出处 |
通假字 | 盖 | 通“盍” | 何不 | 表示推测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通假字 | 其 | 通“岂” | 难道 | 表示疑问 | “其孰能讥之乎?” |
古今异义 | 谬 | 古义 | 错误 | 荒谬 |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
古今异义 | 十一 | 古义 | 十分之一 | 数字11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今异义 | 穷 | 古义 | 尽、尽头 | 贫穷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古今异义 | 观 | 古义 | 看、观察 | 景观、建筑 | “古人之观于天地……” |
古今异义 | 火 | 古义 | 火把 | 火焰、火灾 | “火尚足以明也” |
古今异义 | 神 | 古义 | 神灵 | 精神、神秘 | “至于幽暗昏惑……” |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游褒禅山记》中的语言特点,为进一步研读古文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