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什么意思】“于我心有戚戚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曰:‘然则王以为如何?’曰:‘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曰:‘夫民,固可得而使也。’……曰:‘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国君喜欢财货,能够和百姓共享,那么我在心里就会感到非常欣慰、感动。
一、
“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它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人行为或想法的深切理解与赞同。在古代语境中,常用于表达对仁政、爱民思想的认可。如今,这句话多用于现代语境中,表示对某种观点、行为或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观的契合。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原文 |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字面意思 | 在我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
引申含义 | 对某种行为或思想的认同与感动 |
使用场景 | 表达对他人行为、观点或情感的共鸣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表达对某种理念或情感的理解与认同 |
文化内涵 | 体现儒家“仁爱”“民本”思想 |
情感色彩 | 正向、温暖、认同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于我心有戚戚焉”不仅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适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