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

2025-08-05 07:01:33

问题描述:

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急!求解答,求别无视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5 07:01:33

黄琬巧对文言文翻译】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机智应对的故事,其中“黄琬巧对”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东汉时期黄琬如何以巧妙的言辞应对皇帝的提问,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语言艺术。

一、故事总结

黄琬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以其聪慧著称。有一次,皇帝问及他关于天文方面的知识,黄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比喻的方式,将天象与人事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天意的敬畏,又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这种回答方式不仅避免了直接触怒皇帝,还赢得了赞赏,展现了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政治智慧。

二、文言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文言原文 白话翻译
王朗为会稽太守,黄琬为功曹。 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时,黄琬是他的功曹(官职)。
时有老父适至,朗谓曰:“此何人?” 当时有一位老人来到,王朗问他说:“这是什么人?”
琬曰:“此老父也。” 黄琬回答:“这是一个老人。”
朗曰:“卿年少,安能知之?” 王朗说:“你年纪轻,怎么能知道?”
琬曰:“昔者仲尼闻老聃之言,而曰‘吾见老者’,况今此父乎?” 黄琬说:“从前孔子听到老子的话后说‘我见到一位老人’,何况现在这位老人呢?”
朗大悦。 王朗非常高兴。

三、内容分析

黄琬的回答之所以巧妙,在于他运用了历史典故来回应王朗的质疑。他借用了孔子对老子的尊重,暗示自己虽年轻,但也能识得贤者,从而化解了对方的质疑。这种说话方式既显示了他对经典的熟悉,也表现出他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

此外,黄琬的回答也体现了古代士人注重礼仪和谦逊的态度。他并没有直接反驳王朗,而是通过引经据典,让对方心服口服,达到了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四、总结

“黄琬巧对”不仅是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更是一则体现智慧与修养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在面对质疑或挑战时,灵活运用知识和语言,往往比直接对抗更能赢得尊重与认可。黄琬的机智与谦逊,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