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资讯 > 正文

欧洲债务危机的始末(欧洲债务危机)

发布时间:2022-07-23 13:12:03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欧洲债务危机的始末,欧洲债务危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欧债危机的原因1 过度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欧洲债务危机的始末,欧洲债务危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欧债危机的原因

1.过度借贷

政府和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导致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如表1所示,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净储蓄盈余外,太平洋岛国五国在1980年至2009年期间处于债务投资状态。长期债务投资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巨大。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危机开始的2007年至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前夕,希腊年均债务赤字达到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账户赤字平均每年为9%,而欧元区仅为1%。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的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这些问题在PIIGS的五个国家都很普遍。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深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如希腊、葡萄牙,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正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越来越超过国内产出。由于工资和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后很难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负债率上升。

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起因与希腊略有不同。这两个国家受次贷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低迷,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导致银行危机。然而,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政府的借贷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一直存在问题。

此时,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五国政府远没有能力进一步举债,政府信用也无法再让投资者放心充当债权人。投资者普遍将6%视为主权债务危机的预警值。一旦超过这一水平,该国将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在PIIGS五国中相对乐观,但其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接近6%。除意大利外,PIIGS五国2009年的政府赤字已经数倍于3%的警戒值,如表2所示。当庞大的政府预算赤字无法通过新增债务来弥补时,债务危机必然爆发。

2.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

五国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危机,五国政府行动迟缓、无所作为或乱开“药方”难辞其咎。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和危机中的表现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失职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大选和民意调查中讨好民众,采取了“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比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

其次,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渠道逃避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曾经是这方面的反面教材,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第三,一些政府,如爱尔兰和西班牙,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一旦泡沫破裂,他们就用大量纳税人的财富来拯救虚拟经济,造成经济结构的人为扭曲。

最后,政府首脑过于胆小,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比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达到5.3%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只是一味拖延,导致了现在的危机升级。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也在这次危机中显现出来。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无权发行货币,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负责整个地区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实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统一货币使该地区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繁荣阶段,这一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但在风暴预警中,危机中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实施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降低债务规模,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他们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方式来增加偿债资金来源。使得本已低迷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近日,冰岛总统指出,冰岛之所以能从破产的深渊中迅速反弹,是因为政府和央行可以通过本币贬值来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都享受不到的“政策福利”。而英国政府也一再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2)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影响

以英美为代表的欧元区外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受危机影响较小。虽然欧洲是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出口只占美国GDP的7%,欧洲出口对美国GDP的贡献也只有1%,美国经济对欧洲需求的依赖度很低。而英美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危机国家的债券,偿还前景尚不明朗。一旦停止支付,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连锁反应。

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如日本和中国,可能会受到欧盟经济衰退的影响,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需。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在实体层面传导到中国。

对欧洲债务危机金融业的影响

在这次欧债危机中,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泡沫破灭”国家的债务问题,是从银行部门开始的,通过政府救助,从银行部门开始的。

希腊国家银行是希腊国内最大的银行,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前,该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1%的高水平,但该行持有18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一旦希腊政府进行债务重组,这些债券将大幅贬值,该银行也必将遭受重创。希腊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也持有大量希腊国债,例如,巴黎百富勤集团和德国商业银行分别持有50亿欧元和30亿欧元的希腊国债。

希腊作为欧元区的小型经济体,其国债的减值对债券持有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杀伤力。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一旦发生国债减值,势必再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英国巴克莱银行在西班牙拥有约439亿欧元的债权性资产,规模仅次于该行在英国、美国的资产数量。这些资产有一半以上与房地产业相关。

与上述机构相比,目前,由英国政府控股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处境更糟。该行持有高达640亿欧元的爱尔兰债务,其中120亿欧元的债务已经违约。该行总资本在2010年末为580亿欧元,虽已得到英国政府的救助,但如果爱尔兰债务问题继续恶化甚至全面违约,则该行必将面临破产的窘境。

意大利作为全球第三大国债发行人,其债权人遍及世界各地。欧洲银行业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意大利债务高达9987亿欧元。美国金融业在欧元区也拥有巨大的风险敞口。根据巴克莱银行的统计,美国银行业持有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分别高达2690亿美元和1790亿美元。一旦这些债务出现违约,处于温和复苏过程中的美国金融业必将再次遭受重创。

信用评级机构是在金融市场中处于相对独立地位,但又在某种程度上高度参与市场的特殊群体。在本次欧债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试图摆脱在美国次贷危机时遭受的指责,希望通过事前预测各国危机程度的做法,挽回声誉。但评级公司在本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与次贷危机时依然相似,区别在于大幅下调评级的对象由证券化资产变成了主权国家。这些机构往往在经济形势大好时,不断地上调评级;经济形势转差时,过分悲观地估计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证据表明评级公司比市场其他参与者占有更多信息,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模型能够用于预测。可以预计,本次危机过后,这些评级机构将再度面临公众的指责。但目前为止,这些机构对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依然是市场中的重要参与力量。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展望

发展态势与救助模式展望

危机国家已经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自身的痼疾,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危机的进程。

德国作为欧元区内经济总量最大的主权国家,其对危机国家的救助意愿与救助能力将成为左右危机发展态势的重要因素。如前文所述,德国经济与财政状况正在逐步恢复,前景较为乐观,因此德国有余力向危机国家提供帮助。从另一角度出发,稳定和谐的欧元区是德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德国自身已无法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独善其身。一方面,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基本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决定了德国难以退出欧元区;另一方面,德国也不可能坐视危机国家的问题恶化而“隔岸观火”,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注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共同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德国有救助危机国家的意愿。虽然此前德国国内在救助问题上纷争不断,但只有实实在在地向危机国家伸出救助之手,才真正符合德国自身利益。2011年7月中旬,经过国内的激烈争论,德国政府宣布将与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确定针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计划。法国国内形势虽没有德国乐观,但情况较为相似。如果德法能够在救助问题上进一步通力合作,则救助进程将可能大大缩短。

在针对本次危机的救助过程中,欧洲央行、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纷纷向危机国家提出应对方案,伸出援助之手。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均先后向欧盟委员会申请救援,救助方案正处于制定之中或执行初期。这些组织对爱尔兰的救助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2010年末,爱尔兰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接受850亿欧元援助达成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的联合审查组将每季度对爱尔兰财政、金融、经济情况以及推进救助计划的成效进行审查。2011年7月中旬的审查结果显示,救助计划如期推进,资金运用状况良好,爱尔兰政府稳步实施了协议规定的相关举措,对行业工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调整,尤其重点调整了一些目前失业率较高行业的工资结构。这些调整对于宏观经济供给层面的复苏具有积极意义。此次审议后,爱尔兰将再度获得4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

从长期来看,危机的救助不仅取决于外部援助,更取决于危机国家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程度。此前,这些危机国家过度透支的消费与投资模式导致了危机的上演,而政府不但没能在政策制度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在错误的方向上“推波助澜”。如果这些国家不能够“量入为出”,依然维持超出自身产出能力范围的消费支出,则即使暂时度过了这次危机,未来必定还会出现“入不敷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经过危机的洗礼,欧元区必定在制度建设、规则制定、政策实施等方面更加谨慎、严格与完善。此前,欧洲央行由于无法针对区域内特定国家的情况制定政策,在针对遏制通胀与保证经济增长等目标制定政策时,显得僵化而滞后。在欧债危机之前,欧洲央行不合时宜的政策被认为是危机爆发的催化剂。在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7月,欧洲央行不顾欧元区经济的脆弱性,将基准利率由4%提高到4.25%,使一些国家原本就不堪重负的财政和房地产行业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而房地产业的大面积坏账又势必波及金融业。另外,欧洲央行大量持有各成员国国债。对陷入危机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个小型经济体,欧洲央行持有的国债金额分别为470亿欧元、190亿欧元和210亿欧元。因此,成员国的偿债能力与央行自身亦息息相关。相信在本次危机过后,以欧洲央行为代表的核心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会进行较为深刻的自省,这将有利于整个欧元区的长远健康发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