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无过失责任险(无过当防卫)

2022-07-10 18:48:27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无过失责任险,无过当防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本文分析了正当防卫的概念、特征和防卫过当,阐述了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出了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适用正当防卫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不法侵害,无过当防卫,特殊防卫,必要限度。

(1)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和立法取向。

正当防卫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角度来看,自卫的法律措施不能被惩罚所取代。从习惯到法律,从概念到理论,正当防卫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源于复仇,变成了私刑。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真正确立该法律体系在刑法中的地位,是1791年的法国刑法典。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天赋人权理论的产物。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时期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第三十三条规定:“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979年颁布的《刑法》,基本维持了正当防卫条款的原貌,只是在防卫过当时,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改为减轻或者免除。可见,立法取向是逐步放宽对正当防卫的限制。

(2)自卫的目的和意义

(一)自卫的目的

允许使用私力救济被侵害的权利,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时代规则。在现代法治国家,国家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止侵权或者解决矛盾。一般来说,不允许个人利用私力来制止侵权行为或解决冲突。然而,当侵权行为迫在眉睫,依靠国家机关制止或恢复已经为时过晚或不可能时,不允许私人个体使用私力救济,不仅无法保护被侵权的权利,也难以维护法律秩序。正当防卫作为国家机关公力救济的补充,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从正当防卫的法律概念可以看出,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国家、公共利益、人身和财产权利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目的在正当防卫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理解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本质和确定其构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正当性说明正当防卫不是不法侵害,不是对不法侵害人的惩罚。具有正当防卫的性质,是有限防卫行为。充分说明正当防卫只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威胁的紧急情况下,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紧急救济措施,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有利反击。

正当防卫客观上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财产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在形式。但是,正当防卫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在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目的,才能知道正当防卫的本质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及其他合法权利,才能真正掌握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二)自卫的意义

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其主要意义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也是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特别是现行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做了重大修改和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适当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了原则上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作了特别规定,有利于公民大胆运用正当防卫这一法律武器与不法侵害作斗争。

(3)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

(一)自卫的概念

1979年的刑法对正当防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建立在传统的正当防卫概念基础上,将正当防卫与刑事犯罪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对正当防卫界限的明确界定,司法实践中对辩护人的要求过高,无法现实地处理辩护案件。因此,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立法进行了重大修改,为公民积极行使自卫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刑法第20条分为三款:

“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措施,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动,给不法侵害人造成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与旧刑法相比有以下变化:1。增强保护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法律赋予每个人的正当防卫权利不可滥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在刑法理论上,必须同时具备五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防卫。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假想的。没有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有不法侵害发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则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3、不法侵害行为通常应是人的不法行为。

对于不法侵害的理解,刑法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认为不法侵害的含义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侵害性。侵害一词从其意义上讲,“侵”的含义是侵入,接近,“害”的含义是伤害,妨害。侵害就是“侵入而损害”。由此可见,侵害是一种具有积极攻击性,并有可能会造成损害的行为。首先,不法侵害必须是一种行为,可以是自然人的行为,也可以是单位的行为。其次,这种行为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这是正当防卫的本质特征,亦即它是对法律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攻击,或者会产生一种使合法权益感受危害的状态,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成为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否则谈不让进行防卫的问题。2、违法性。从新旧刑法的有关条文看,刑法都涉及“不法侵害”一词,一定有其内在的特定含义,可以看出这一含义并不只限指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于犯罪手段基本相同,但尚未触犯刑法的一般违法行为或虽然触犯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许多学者都认为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而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一般的违法行为,也包括犯罪行为。法律没有规定无责任能力人具有侵害他人的权力,只是规定了无责任能力人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的这一规定也说明无责任能力人可能会产生侵害他人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正当防卫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实现其目的。3、可制止性。“制止”从词义来讲有使其停止之意,可制止性就是致使不法侵害得以停止,或者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或者减少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法侵害的行为虽然可以是不作为的行为,但通常都是以积极作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且这种积极作为的行为往往带有暴力的或侵袭的性质,肯定带有一定的强度。如果一个不法侵害的行为一经发生,危害后果随之造成,即使实行正当防卫,也不能阻止危害后果的发生或者即使即地挽回损失。这样的不法侵害没有可制止性,因而不能进行正当防卫。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使不再实行正当防卫,也不会再发生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再扩大。在这种时候,不法侵害虽然没有结束,危害结果也没有继续发生,如受害人已死亡,但犯罪分子仍继续加害,也已经失去了对不法侵害的可制止性,因而就不能对之实施防卫行为。

(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正当防卫只能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所谓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1、对不法侵害的开始,我国理论和实践中均有较大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①进入侵害现场说。此说认为,侵害者进入侵害现场即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②着手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行为的开始就是不法行为的“着手”,正当防卫在不法侵害着手时进行的。③直接面临危险说。此说认为,不法侵害的开始应该指合法权益已经直接面临不法侵害的侵害危险。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着手进行,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二是不法侵害的实行迫在眉睫,合法权益将要遭受不法侵害。④综合说。此说认为,一般应以不法侵害着手实施为不法侵害的开始,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十分明显,不实行正当防卫就会立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以上四种观点,综合说是最为全面,最接近于正当防卫的立法宗旨,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2、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应在实践中作具体分析,可以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中,也可以是行为已经结束而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是有些情况下,虽不法侵害所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但正当防卫行为并不能将其排除,则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当防卫的结束,可以是不法侵害人自动停止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也可以是不法侵害已经既遂且不能及时挽回不法侵害造成的损失。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前或结束后进行的防卫行为则是不适时的。

(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而不能及于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如果针对不法侵犯人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其亲友进行防卫,不仅不能达到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不法侵害。

(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所谓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因此,防卫意图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认识,即正当防卫的认识因素。2、对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决意,即正当防卫的意志因素。然而我们应该注意,某些行为从形式上似乎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主观上不具备防卫意图,因此,其行为不能视为正当防卫。这种情况可以包括以下两种:1、防卫挑拨。即是故意地挑逗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借机加害于不法侵害人的行为。它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不法侵害,挑拨人也实行了所谓正当防卫,形式上符合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但由于该不法侵害是在挑拨人的挑逗下故意诱发的,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而没有防卫意图,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因而是故意犯罪依法应该承担刑事责任。2、互相斗殴。是指参与者在主观上不法侵害故意的支配下,客观上实施的连续的互相侵害的行为。在互相斗殴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其行为也不得视为正当防卫。

(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我们每一位公民在运用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武器的同时,也必须要把握住正当防卫的界限,防止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造成防卫过当。根据新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不法侵害的强度。在确定必要限度时,首先需要确定不法侵害的强度。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行为的性质、行为对客体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对于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当然,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2、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确定该行为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更要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3、不法侵害的权益。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它是决定必要限度的因素之一。根据不法侵害的权益在确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中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为了保护轻微的权益,即使是非此不能保护,造成了不法侵害人的重大伤亡,而就可以认为是超过了必要限度。

(四)、关于防卫过当

新刑法在正当防卫的适用上,较明确的划清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界限,对于防卫强度的规定,较之旧刑法更为明确具体。新刑法第22条第2款指出:“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衡量防卫强度的法定因素有两个,一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二是“造成重大损失”。前者是防卫强度的说明,后者是防卫结果的表现,对于构成防卫过当来说,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理解和把握“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以及“造成重大损失”?我们认为,新刑法典中所谓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是指防卫行为非常显著地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需要,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与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不是过于悬殊。所谓的“造成重大损害”,应当是指防卫行为不仅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且造成重伤、死亡或者财产重大损失等重大的损失等。

应当注意的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损害”,实质是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一体两面。“造成重大损害”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具体表现:“超过必要限度”是“造成重大损害”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所谓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换言之,只是在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才存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问题;不存在所谓的‘手段过当’而‘结果不过当’或者相反的现象”。在实践中,如何认定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从防卫方,侵害方及客观条件综合分析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性质及其重要性,侵害行为的性质,侵害手段,侵害的缓急,侵害的人数,侵害人的能力,防卫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各种因素。不能只看防卫的强度于侵害的结果是否相当,也不能一看见侵害者被杀伤就认为防卫过当。因为正当防卫是在遭突袭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行为,难以准确的判断“必要限度”。当然,也不允许为保护合法权益就随意进行主动性防卫。

(五)、关于无过当防卫

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首次规定了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采取无限度的防卫,即使造成了不法侵略者的损害后果也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在刑法理论界上有学者称,此款规定是我国的无限防卫权,或特别防卫权,或无过当之防卫等。据此规定,“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实行正当防卫,不存在过当情形”,这一规定是我国刑法在正当防卫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使公民在受到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时,能够站出来进行英勇的反击,不至于因过多地考虑防卫过当责任而畏首畏尾,不能适时制服犯罪。无过当防卫赋予了防卫人无限的防卫权,因此必须对无过当防卫的使用严格掌握,以免滥用,使得防卫权蜕变为私刑权,造成社会混乱。必须明确无限防卫是正当防卫的一种。因此,除了没有限度条件外,正当防卫的其他四个条件:起因条件,防卫时间,防卫对象以及防卫意图必须同时具备。

(六)、关于特殊防卫

根据修订后的新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无限防卫权刑事立法化的先河。这一规定的立法用意,主要是为了纠正过去司法实践在处理防卫过当案件时普遍存在的一种偏严的倾向,鼓励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以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同一般防卫一样,如果以防卫是否受到不法侵害为标准,可将特殊防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受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的受害人实施的防卫,即自我防卫;一类是未直接受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害的非受害人实施的防卫,即防卫他人。由于没有将受害人和非受害人予以区分,将使特殊防卫适用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造成对不法侵害人应有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

法律应是理性且公正的,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在强化保护防卫人的合法权益时,决不可致不法侵害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否则法律将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受害人反击暴力犯罪侵害的特殊防卫权是国家赋予公民一般防卫权的派生性权利,是特殊条件下的救济措施。孟德斯鸠说过,在公民与公民之间,自卫是不需要攻击的。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等待法律的救助,就难免丧失生命,他们才可以行使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自卫权利。所以应以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思维,站在公正的立场,将现有特殊防卫规定中“防卫他人”归入一般防卫而遵循一般防卫的规定,而将特殊防卫严格限定在“自我防卫”的范围之内。这样,既兼顾了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也不会挫伤公民见义勇为的正义感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相应地,《刑法》第20条第3款可表述为: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自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七)、结束语

新刑法的修改,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更加准确,具体,完善。无论是正当防卫概念上的修改还是对防卫过当负刑事责任的两个基本条件的界定,以及增加的无过当防卫的规定,都充分反映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治安状况条件下,进一步强化防卫制度的必要性。这不仅有利于鼓励公民积极与犯罪分子作斗争,有效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还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形成敢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良好社会风气。

注释:

1、刘守芬主编:《新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第111页。

2、陈兴良主编:《刑法总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第36页。

3、高西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改与试用》,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4、陈兴良主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5、赵秉志:《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89页。

6、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7、韩轶:《特殊防卫权主体之审视》,《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法学版,第01页。

参考文献:

1、徐华:《新正当防卫制度论》,《绥化师专学报》,第22卷第2期。

2、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铭暄:《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5、赵秉志、赫兴旺主编:《论刑法总则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学》,1997年第2期。

6、范忠信:《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法学》,1997年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 【beer怎么读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一些发音不太确定的单词。其中,“beer”是一个常见...浏览全文>>
  • 【beer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beer”这个词,尤其是在谈论饮品时。很多人可能知道它是一种...浏览全文>>
  • 【beer如何读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遇到一些发音不太直观的单词,而“beer”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浏览全文>>
  • 【beer的意思】一、“Beer” 是一个英文单词,通常指的是一种由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发酵制成的酒精饮料。...浏览全文>>
  • 【beep的意思】在日常英语使用中,“beep”是一个常见且多义的词汇,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它通常...浏览全文>>
  • 【been是什么意思】2、直接用原标题“been是什么意思”生成一篇原创的优质内容,要求:以加表格的形式展示答案...浏览全文>>
  • 【been啥意思】“been” 是英语单词 “be” 的过去分词形式,通常用于完成时态中。在中文语境中,“been啥...浏览全文>>
  • 【bedroom英语怎么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都会遇到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其中,“bedroom”这个词虽...浏览全文>>
  • 【bedook祛痘效果怎么样】在如今的护肤市场中,祛痘产品层出不穷,而“bedook”作为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品牌...浏览全文>>
  • 【7厘一万块钱一年多少利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关于利息计算的问题,尤其是对于“7厘”这样的利率表...浏览全文>>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