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什么是民事权利排他性(什么是民事权利)

2022-06-15 14:28:10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律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什么是民事权利排他性,什么是民事权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什么是公民权利?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实施某种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第五章,从第109条到第132条对民事权利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根据权利所体现的利益不同,民事权利可以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是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婚姻权、姓名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

权利是指公民因其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权利。也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利包括:配偶权、亲权和亲权。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权。

债权

继承权

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版权中也有人身权的成分)

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益。

(2)民事行为人判定为8周岁以下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限制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主要生活来源为本人收入的人,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民事权利的相关规定我国在民事权利特别是人格权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股权(股东权)和著作权的研究也受到重视。但是,孤立地研究各种公民权利是不够的。还不如把各种权利放在一个整体上研究(民权体系)。

要形成各种民事权利的体系,首先有一个分类的问题。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民法书籍中提到的常见分类是:按权利内容分为物权和非物权;按其功能可分为控制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根据其效力的范围,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等一下。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因为作为分类的标准,“内容”是最重要的。按照第一种分类构建的权利体系,最便于人们了解公民权利的总体情况和各种权利的特点。因此,民权制度通常是指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制度。

这种分类是以公民权利的内容为基础的。权利的内容是指享有权利所保护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受保护的利益也在发展。有些“利益”得不到保护,这种权利也失去了地位,比如夫权;某些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了,这种权利的地位也应该提高,比如人格权;另外,有些权利的性质应该重新界定,比如知识产权;有些权利应该得到应有的地位,如成员权利。有必要对传统的公民权利体系进行审视和重建。

公民权利的内容,即所保护的利益,极其复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分类,很难完全涵盖所有的民事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就放弃这种分类。目前,我们不得不仍然使用这种分类来最大化各种公民权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