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黄颡鱼养殖技术培训(黄颡鱼养殖技术)

2022-06-28 15:15:12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黄颡鱼养殖技术培训,黄颡鱼养殖技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吃黄颡鱼。这种鱼富含蛋白质,所以营养价值很高。很多人喜欢吃,在超市和菜市场随处可见。但是这么多黄颡鱼是怎么繁殖的?让我们来看看用边肖养殖黄颡鱼吧!

一、黄颡鱼的苗种培育

养殖池条件:养殖池面积要在1~3亩,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新鲜,注水排水方便。栽苗前,清除塘底多余淤泥(保持10厘米左右),修塘堤,防止渗漏。

清塘施肥:放养鱼苗前10~15天,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杀灭野生鱼类、病原菌、寄生虫等有害生物。放养前七天,把池塘灌满30~40厘米的水。灌装时,池塘的管口被包裹起来,用40目筛网过滤,防止野生鱼类和敌方生物进入。每亩再利用生物肥水王4~5公斤培育鱼苗天然饵料,新开塘施无机肥3~4公斤。

鱼苗放养:黄颡鱼鱼苗的放养密度应为每亩3~5万尾。最好单独养,不能和鲫鱼鱼苗混养。下塘的鱼苗应该是同一批孵化的。如果孵化时间相差较大,鱼苗生长不均匀,成活率降低。投放鱼苗前应测量池塘的水温、pH值、溶解氧和氨氮。当鱼苗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小于2,pH值在6.8-7.5之间,溶解氧大于5mg/L,氨氮小于0.06mg/L时,可以入池。

鱼苗培育:刚孵出的仔鱼,卵黄囊尚未完全消失,游动能力较弱,喜欢群集在水体底部,以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初期充足的培育天然饵料,会大大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如发现饵料不足,可采用人工投喂轮虫、添加有机肥、割草沤麻、早晚各撒两次豆浆等方法促进浮游动物繁殖。随着鱼的生长,鱼苗的活跃性和摄食能力明显增强。此时,池塘的水位应逐渐升高到0.8~1.5米,以增加鱼类活动的空间。当其长到2~3cm时,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已不能满足其摄食要求,可采用黄颡鱼专用膨化漂浮饲料进行人工饲养驯化。投喂量根据鱼苗的投喂情况而定,以吃为准。

日常管理:每天巡视池塘,注意水色和鱼类的摄食、活动情况,采取注水、使用微生物菌剂、洒水施肥、开启增氧机等措施,保持水质新鲜,溶解氧充足,饵料生物丰富。每隔一段时间要对池塘进行消毒杀菌,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等免疫剂,提高鱼苗的抗病能力,预防鱼病。

二、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的习性很有特点。野外适应性强,喜群居,耐低温低氧污染,对水温适应范围广。黄颡鱼在中国分布很广,在河流、湖泊和溪流中都有分布。它是一种小鱼,通常只有几条重,很少有超过1斤的,但有一种叫“怀威”,最大的个体可达3斤以上。

黄颡鱼具有底栖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它喜欢吃小鱼小虾、浮游动物和昆虫。饿的时候也吃点素菜(比如烤豆腐),但是不经常吃。它吃饵贪婪凶猛,嗅觉、听觉、触觉灵敏,有到处吃的习惯。

黄颡鱼也有怕光的习性。白天多生活在水底或光线较弱的暗处,傍晚、夜间和凌晨出来活动。它在雨天极其活跃。

三、黄颡鱼的养殖周期

密度和mod会有差异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的饲料生物量,科学合理地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混养30~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cm/尾~4cm/尾。密度太大,规格太小,年底都达不到上市规格。

鱼塘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合其他肉食性鱼类混养,也不适合淡水对虾和小龙虾池塘混养黄颡鱼。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塘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充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人工配制的黄颡鱼专用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投喂主品种(浅水),再投喂黄颡鱼(深水)。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投饵应以夜间投饵为主。

以上介绍了黄颡鱼的养殖技术,相信您对黄颡鱼的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养鱼也要根据其特点调整养殖方式,好的方法可以产出高质量的鱼。边肖认为,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所以你要在平时不断总结经验,我相信用心耕耘,你会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
站长推荐